挟字取名参考
康熙字典
页码同文本:P432
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胡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檄頰切,音協。《說文》俾持也。《增韻》帶也,掖也。一曰輔也。《詩·大雅》旣挾四鍭。《儀禮·鄕射禮》兼挾乗矢。《註》方持弦矢曰挾。古文作接。《齊語》挾其槍刈耨鎛,以旦莫從事於田野。《註》在掖曰挾。
又《爾雅·釋言》藏也。《前漢·惠帝紀》除挾書律。《註》秦律,敢有挾書者族。
又《廣韻》懷也,護也。《孟子》不挾長,不挾貴。《朱註》挾者,兼有而恃之之稱。
又會也。《晉語》遇兆挾以銜骨,齒牙爲猾。
又《揚子·方言》挾斯,敗也。南楚凡人貧,衣被醜弊,或器物弊,謂之挾斯。
又《集韻》尸牒切,音蜨。亦持也。《左傳·宣十二年》三軍之士,皆如挾纊。
又《集韻》訖洽切《正韻》古洽切,與夾同。亦持也。
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子洽切,音啑。
又《集韻》吉協切,音頰。又作荅切,音匝。義同。或作抸。
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卽協切。與浹通。《詩·大雅》使不挾四方。《傳》挾,達也。《疏》挾者,周匝之義,故爲達。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縣治象之灋于象魏,挾日而斂之。《註》從甲至甲謂之挾日,凡十日。《釋文》又作浹。《荀子·禮論篇》方皇周挾。《註》挾讀爲浹。匝也。
又《正韻》卽涉切,音接。義同。
说文解字
《説文解字》清・陈昌治刻本
【卷十二】【手部】挾
俾持也。从手夾聲。胡頰切
《说文解字白话版》
挟,下人扶持主人。字形采用“手”作边旁,采用“夹”作声旁。
《説文解字注》清・段玉裁
俾持也。
俾持,謂俾夾而持之也。亦部夾下曰。盜褱物也。俗謂蔽人俾夾。然則俾持正謂藏匿之持。如今人言懷挾也。孟子挾貴,挾賢,挾長,挾有勞,挾故。此皆本義之引申。音胡頰切。若詩禮之挾矢,周禮之挾日。音皆子協反。挾日,干本作帀日。左傳作浹。謂十日徧也。禮注。方持弦矢曰挾。謂矢與弦成十字形也。皆自其交會處言之。古文禮挾皆作接。然則接矢爲本字。挾矢爲叚借字與。
从手。夾聲。
各本作夾聲。篆體亦从二人。今皆正。从二入。以形聲中有會意也。胡夾切。八部。
汉语字典
◎ 挟
挾
动词
1、(形声。从手,夹声。本义:用胳膊夹住)
2、同本义
挟,俾持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挟其枪。刈耨鑮。——《国语·齐语》
右掖曰挟。——《管子·小匡》注
挟经秉枹。——《国语·吴语》
何冯弓挟矢。——《楚辞·天问》
左挟弹,右摄丸。——《战国策》
挟太山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骑马挟矢。——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操刀挟盾。——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挟匕首。——宋·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
3、又如:腋下挟着一本书;挟枪;挟弓;挟尺
4、挟制
今有奸雄曹操,挟寡人行势,当识也。——《三国志平话》
今操已拥百万之众,挟天子而令诸侯。——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
挟天子以征四方。——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
挟东宫二王。——明·顾炎武《复庵记》
将挟兵力。——清·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5、又如:挟养(挟制豢养);挟挠(挟制扰乱);挟今;要挟
6、怀抱,怀有
挟持私虑(怀着个人打算)。——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
7、又如:挟仇(心怀仇恨);挟私(心怀私念);挟忿,挟怨;挟策(胸 怀计谋);挟义(怀持正义);挟奸(心怀奸计);挟嫌;挟恨
8、携带
挟飞仙以遨游,抱明月而长终。——苏轼《赤壁赋》
9、又如:挟册(携带书籍);挟策(手拿书本);挟子巢栖
10、占有,拥有
位尊而无功,奉厚而无劳,而挟重器多也。——《战国策》
11、倚仗,依恃
不挟长,不挟贵,不挟兄弟而友。——《孟子》
12、又如:挟依,挟恃(依仗);挟势(依仗权势)
13、隐藏。如:挟藏(私藏);挟书(私藏书籍)
14、夹杂;夹带
琼珉山积,不能无挟瑕之器。——《抱朴子·外篇》
15、辅佐,从旁协助
挟,辅也。——《广雅》
16、又如:挟佐;挟赞(辅佐);挟辅
17、搀扶
挟澄源。——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记》
挟予以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