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
殴字取名参考

殴
拼音ōu 注音
部首殳部 部外笔画4画 总笔画8画
康熙笔画(毆:15)画 部外11画
五笔aqmc|arwc 郑码hoqx 仓颉skhne
四角号码77747 统一码基本区 U 6BB4 结构左右结构

取名参考

  • 推荐度59%
  • 文化印象94%
  • 字性3

    0偏男中性9偏女

五行属性:土

是否为常用字:否

姓名学:姓

取名含义

姓名学解释:打人、殴打、殴伤、斗殴、互殴。

起名意思:古代兵器,用以撞击。本义打击,捶击。

取名寓意:殴字用着取名寓指之义,寓意一般。

使用次数:每千万人出现次数约398次,用于第一个字占:66%,男孩名字占49%,女孩名字占:51%。

取名忌讳:

1、殴字五行属性为土,根据五行土克水的原理,殴字取名忌讳用五行属水的字取名;

2、殴字取名忌讳与同韵母ōu或同声调阴平的字起名,这样读起拗口,没有节奏感;

3、殴字取名忌讳与先祖长辈同字,如果先祖名字中带有殴字,晚辈忌讳用殴字取名。

康熙字典

页码同文本:P587   

《唐韻》烏后切《集韻》於口切,𠀤音嘔。《說文》捶毄物也。《徐曰》以杖擊也。

又《集韻》墟𠋫切,音摳。《公羊傳·桓十二年》盟于毆蛇。《註》毆,丘于反,又曲侯反。蛇音移,又音池。

又《集韻》虧于切,音區。與驅、敺音義𠀤同。《韻會》毛氏曰:毆擊字本从殳,或作攴。攴,敲也。今書作文,與歐吐字不同,歐字从欠伸之欠,今俗毆擊字作𢿛,非。

说文解字

《説文解字》清・陈昌治刻本

【卷三】【殳部】毆

捶毄物也。从殳區聲。烏后切

《说文解字白话版》

殴,捶击物体。字形采用“殳”作边旁,“区”作声旁。

《説文解字注》清・段玉裁

𣪠物也。

捶,以杖擊也。因謂杖爲捶。捶𣪠物者,謂用杖擊中人物也。按此字卽今經典之𢿛字。廣韵曰:俗作𢿛。是也。唐石經周禮:射鳥氏以弓矢毆烏鳶。方相氏索室毆疫。入壙以戈擊四隅毆方良。冥氏以靈𡔷毆之。庶氏凡毆蠱則令之比之。壼涿氏以炮土之𡔷毆之。今版本皆作𢿛,唐刻獨不誤。張參五經文字殳部毆,一口反。攴部無𢿛。殳部毆字正爲經典而出。特未嘗箸之曰又起俱反,俗作𢿛耳。毆訓捶𣪠物,故以弓矢,以戈,以靈𡔷,以炮土之𡔷皆捶擊意也。區聲古音在四部,讀一口反,音轉入五部。釋文讀起俱,𠀌于反。淺人乃分析一口爲毆打之字,起具,𠀌于爲驅逐之字,誤矣。又云:𢿛是馬部驅之古文。夫𢿛在馬部爲古文,驅在殳部爲俗毆字,無庸牽合。驅訓馬馳,毆訓捶𣪠。試思爲淵𢿛魚,爲叢𢿛爵之類,可改爲驅魚,驅爵乎。鄭注周禮曰:凡言馭者,所以𢿛之納之於善。豈可改爲驅之納之於善乎。卽古閒有假借通用,唐石經固不可易也。〇又按此部自㱿而下,言擊者八,言𣪠者二,不應錯出不倫。葢擊字皆本作𣪠,淺人改之而未𧗊。擊,攴也。攴,小𣪠也。與𣪠字義異。

从殳區聲。

烏后切。四部。

汉语字典

ōu

动词

1、(形声。从殳,区( ōu)声。殳( shū),古代兵器,用以撞击。本义:打击,捶击)

2、同本义

殴,捶击物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后数复殴伤郎。——《汉书·梁王襄传》

或至相殴。——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

3、又如:殴曳(殴打拖曳);殴仗(以仗殴打);殴逐(殴打追逐);殴伤(殴斗致伤,打伤);殴击(殴打);殴骂(打骂);殴挞(殴打,鞭挞)

4、同“怄”。气恼

杨志骂道:“这畜生不殴死俺,只是打便了。”——《水浒传》

5、假借为“驱”。驱赶

以弓矢殴乌鸢。——唐石经《周礼·夏官·射乌氏》

殴除群厉。——张衡《东京赋》

五行属性

五行吉字

生肖属性

男孩常用

女孩常用

中性字

©2024 www.kangxizidian.cn
如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。